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,巴西、哥伦比亚、厄瓜多尔、萨尔瓦多、法属圭亚那、圭亚那、危地马拉、海地、洪都拉斯、马提尼克、墨西哥、巴拿马、波多黎各、巴拉圭、圣马丁、苏里南和委内瑞拉共17个美洲国家与地区,近日相继出现寨卡病毒感染个案。妇女怀孕期间感染寨卡病毒后,其婴儿会出现小头畸形及其他不良后果。巴西的统计数字显示,2015年10月以来,巴西已报告超过3500例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,其中一些新生儿小头畸形问题严重并因此死亡。美国已于15日发布拉美和加勒比海14国旅行警告,称蚊子叮咬传播的寨卡病毒正引发疫情,公民应慎重前往上述地区。目前还没有预防寨卡病毒的疫苗。
什么是寨卡病毒?
“寨卡”是乌干达语“Zika”,意思是“杂草”。1947年,科学家们在乌干达抓来一些猴子放在笼子里,准备用于黄热病的研究。其中一只猴子突然出现发热的症状。科学家们从这只猴子体内分离到一种病毒。由于这些猴子生长在乌干达的杂草丛中,科学家们把这种病毒命名为“寨卡病毒”。1948年初,人们从当地非洲伊蚊体内分离出寨卡病毒。血清学研究证实,人类也会被感染。“寨卡病毒”属于黄病毒家族,与乙型脑炎病毒、登革热病毒、西尼罗病毒近亲。
寨卡病毒感染有什么表现?
寨卡病毒通过蚊虫叮咬在人和动物间传播,属于人-畜共患疾病,引起的人类疾病被称为“寨卡热”。寨卡病毒感染个案大多不会出现病症,约四分之一的病人于感染后经过3~12天的潜伏期会出现轻微病症,包括发烧、出疹、肌肉痛、关节痛、头痛、眼窝后疼痛及结膜炎,通常于数日后消退,其临床表现与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十分相似,且均为蚊虫叮咬传播,流行地区也相似,因此很容易造成误诊,往往需要通过实验室血清学检查才能确定诊断。
如何预防寨卡病毒感染?
寨卡病毒感染的预防与登革热相似,主要是消灭蚊子,防止蚊虫叮咬。传播寨卡病毒的蚊子为伊蚊,最爱在室内外犄角旮旯的锅、盆、瓦、罐或坑洼地的积水中孳生。因此,要“翻缸倒罐,清除积水”,消灭伊蚊的孳生地。
目前我国还没有寨卡病毒感染的病例报告,但去寨卡病毒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旅游者,应注意防止蚊虫叮咬。